去年4月份,一份近75年前的病历意外曝光,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关注。
与今天许多医生“天书style”的病历不同,这份病历字迹端正整洁,内容紧凑凝练,且中英文对照一丝不苟。由此,一位已故中国老人的故事,便在互联网上传颂开来。这位老人叫林巧稚,曾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主任,她接生过包括袁隆平、冰心三个孩子在内的5万多个新生命,被尊称为“万婴之母”。不仅如此,林巧稚还是中国现代妇产医学的奠基人,也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典范。钟南山院士,尊称她一生“姑婆”;2021年12月23日,是林巧稚的120周年诞辰。虽然已经离世30多年,但相关的电影、系列片、邮票,传记和文章,从未停止过对她的解读和怀念。她一生未婚未育,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全都奉献给了妇产医学事业。然而无论是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,还是作为一名女性终生未婚未育,在林巧稚的时代,都是不同寻常的。
生于重男轻女的旧社会
父亲的爱是最好的教育
1901年,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南阳归侨之家。
她的父亲,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思想开明的高知人士。曾出国留学,后又从事翻译和教学工作。与旧社会多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不同,林父不仅对所有子女都一视同仁且疼爱有加,他还认为女孩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、女孩更应该学习求知。因此,林巧稚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,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。学校的功课科科名列前茅,还顺利去到了厦门女子师范学校(当时的新式学堂)上学。(图:青年时期的林巧稚)
但遗憾的是,林巧稚5岁那年,母亲因病去世,这令她久久不能释怀。多年以后,当得知母亲患的病是一种叫做宫颈癌的妇科疾病时,林巧稚便在心中埋下了学医、从医的种子。1921年,林巧稚20岁,同龄的女孩子都在谈婚论嫁,她却和父亲提出要考北京协和医学院。面对协和长达8年的学制、不菲的学费,以及周围人的反对和不解,林父却是尽全力支持:想考,那便去考吧!
于是,那一年夏天,林巧稚便和一名女同学一起去到上海,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。然而考场上,由于天气酷热难耐,同行的女生在考英语时中暑晕倒,监考老师因性别有碍不便施救。林巧稚二话不说,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名学生将她抬到了阴凉处施救,等她回到考场时,考试时间已过。回到家后,林父得知此事不仅没有责怪女儿,反而赞扬她:“做得对!但去助人,莫问结果。”本以为考试黄了,谁料一个月后,林家收到了协和寄来的录取通知书。
原来,监考老师将林巧稚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,特意写了份报告表明此事。主考官认为,林巧稚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,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;再者,她的各科答题情况都很优秀,本身英语水平也过硬。
竭尽全力救人
是从医人的根本
1929年,经过8年的寒窗苦读,林巧稚从协和毕业,获得毕业生的最高荣誉——“文海奖”。该奖每届只授予一人。就成绩论,林巧稚比另一位男同学只高出1.5分。有人认为,男学生对协和的贡献必定超过女学生,而且他们成绩也差不多。但另外一位先生说:林巧稚课余为公益活动尽了许多义务,她为人热忱、有爱心,这是从医人的根本。
最终,林巧稚不仅拿到了最高荣誉的奖学金,还成为了协和史上首个成功留院的中国女医生,正式成为一名妇产科大夫。此后的几十年里,林巧稚先后又拥有了很多的头衔,且每一个都十分的响亮:
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及奠基人
北京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
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
北京市政协副主席
中华医学会副会长
但最令人震撼和感动的,还是那一个个她竭尽全力行医救人的故事。
1929 年圣诞节,初出茅庐的林大夫,遇到了她从医生涯的第一个艰难挑战。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,院内外籍医生们陆续离开去过节了。偌大的医院中,林巧稚悉心记录着病人资料,直至深夜。突然,急诊室来了一位宫外孕的病人,流血不止需立马进行手术。可碰巧,有资格动手术的高级医生们都不在。按照流程,林巧稚第一时间拨通了妇产科主任的电话,但电话并未接通。当时,要么自己上,要么让病人转院,林巧稚只能二选一。
越级持刀本就要担责,一旦出点事故,她可能连工作都丢了;可风雪天里让病人转院,又极其危险。
没有太多犹豫的时间,林巧稚果决地通知立刻动手术,便开始“越权操刀”,所幸凭借着基于大量训练与学习的精湛技术,她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。
不久后,林巧稚被破格提拔为住院医生。由于工作表现太过出色,此后她又赢得了三次外派出国学习的机会。
医生给病人开的
第一张处方,是关爱
其实在协和医院,林巧稚曾经有两次机会重新选择专业方向。包括医院领导在内的很多人,都劝她到公共卫生系工作:女医生总要结婚生子,那里不用上夜班,可以干得长久。但林巧稚拒绝了。她曾想过做一名儿科医生,可实习期间,她经历了诸多病魔夺去幼儿生命的情景。陪着失去孩子的母亲一起流泪,那种痛苦让人刻骨铭心。她看到,许多幼儿先天的疾病直接源自于母亲,这使她下定了决心,要留在妇产科,冲在迎接新生命的最前线。1940年,林巧稚正式升为妇产科主任,成为协和史上第一位中国藉的女主任。可身处乱世福祸相依,下一刻会发生什么,谁都预料不到。抗日战争期间,协和医院因日军占领关闭。林巧稚不顾艰难,在东堂子胡同里开设了一家诊所。那6年里,她竭尽全力减免费用去救助中国的底层民众。直至战争结束后,协和恢复了经营,多次邀请林巧稚返院。1948年,她带着自己的学生重返协和,从此再未离开。新中国成立后,总理夫人邓颖超第一次到协和找林巧稚看病。林巧稚并不知道她的身份,叮嘱她,以后不要挂专家号,要多花许多钱,还说自己也看普通门诊。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提到林巧稚,也说:“她在看病时只关心病的本身,并不注意那个病人是谁。”在林巧稚的眼里,没有要员的夫人,没有外国大使的太太,只有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。据她的学生们回忆:医院里,如果看到哪个病人表情痛苦,林巧稚就会丢下手里的所有事情,直奔这个病人而去。本来,除非下级医生请示,她完全是可以不过问的。但在林巧稚的行医字典里,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,是关爱!
多的是,被父母取名为
念林、依林、敬林的孩子
1962年,林巧稚收到一封“求救信”:
“我是一名怀了第五胎的母亲,前四胎都没活成。其中三胎都是出生得了新生儿溶血症夭折的。我已经走投无路了,您是我最后的希望,求求您,救救我腹中的婴儿。”
新生儿溶血症,在当时基本上是无治之症,国内外都束手无策。
面对如此艰巨的医学难题,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,但林巧稚却选择迎难而上。
经过没日没夜地研究与讨论,她最终摸索出“脐带换血”的治疗方案,完成了中国首例成功救治新生儿溶血症的手术。
同时,也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,奉上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。
一位名叫董莉的患者,31岁那年初次怀孕。数月后有轻微出血的症状,在协和医院发现宫颈有乳突状肿物,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后,怀疑为恶性肿瘤。按照惯例,必须尽快手术切除子宫,防止癌变扩散,但林巧稚迟疑了。董莉夫妇多年来都想要一个孩子,无论如何也不想动这个手术。林巧稚查阅了国内外的诸多资料,反复研究了董莉的病理检验报告,组织专家会诊。半个月后,她做出了一个有可能自毁声誉的决定:患者暂不手术,出院后定期检查,根据情况随时采取措施。以后每个星期五的下午,林巧稚一次次给董莉检查,一次次认真记录检查结果。几个月后,一个体重6斤的健康女婴诞生了,伴随董莉整个孕程的宫颈肿物也自然消失了。原来,她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。出院后,董莉夫妇给孩子取名为“念林”。
而与这名女婴一样,为表达对林巧稚的敬爱和感谢,被父母取名为念林、敬林、仰林、依林的孩子,还有很多很多……
写在最后:
1978年12月,林巧稚常年高强度运转的身体,终是不堪重负,被确诊出患上3种疾病:高血压动脉硬化、脑血栓及心脏病。
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,她依然坚持出诊,甚至在4年里,完成了50万字的著作——《妇科肿瘤学》。
林巧稚没有自己的孩子,但她知道,做了母亲的人,总要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。因此,她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一件事情努力:
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,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!
↓↓↓